国产内镜智能息肉识别功能上线,将肠癌扼杀在“摇篮”中
2025-1-19 08:33:40
随着检查技术的而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癌前病变被临床高度重视。以消化道癌中的肠癌为例,国家癌症中心 2019 年发布的《2015 年中【zhōng】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分析》显【xiǎn】示,2015 年我国结直肠癌新发【fā】病例数为 38.8 万人,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位居第 3 位;结直肠癌死亡患者 18.7 万人,死亡【wáng】率居第 5 位。这意味着平均每天超过 1000 人确诊为结直肠癌,每天死亡 512 人,每 3 分钟就有 1 人死于结直肠癌。想要提高肠癌的诊疗效果,需要尽早发现【xiàn】并诊断,最好在癌前病变阶段就进行干预和随访,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肠息肉作为常见的肠【cháng】癌癌前病变之一,目前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的重要手段,并能根据患者情况及检查结果进行长期的随访。国外研究结果显示,腺瘤样息肉检出率每增加1%,可以降低3%的结肠癌发生率和可【kě】以降低5%的癌症【zhèng】死亡率。而《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shí】》中也重点推荐高风险和一般风险人群定期进行肠镜筛查。
目前,我国肠镜推广工作正在逐步进行,但现有的医疗资源和相关从业人员数量明显不足。李兆申院士在《中国消化内镜杂志》" 中国消化内镜技术发展现状 " 一文中指出:对我国 31 个省市普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 6128家【jiā】医疗机构开展消化内镜诊疗,包括 26203 名消化内镜医师和 14532 名消化内镜护士,这意味着我国每百万人口仅拥有消化内镜医师 19.59 人,而在日本,每百万人口拥有消化内镜医师数为 262 人。基层相关技【jì】术的欠缺也导致了漏检漏诊情况的出现,如果能够有效将人工智能与消化内【nèi】镜相结合,给予临床医生【shēng】更多帮助,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将会为我国的消化内镜诊疗水平进步【bù】起到很大帮助。
为解决肠息肉漏检的情况,开【kāi】立内镜联合国内多【duō】家权威医院,针对肠息肉图像进行专业分析,同步改进深度学习检测算法,并结合医生操作流程进行了相应的后处理优化,推出一套完整的肠息肉智能检测技术:在2402张内镜图像的测试集上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1%、92%和99%,在223张SFI图像的测试集上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分别达【dá】到94%、96%和99%,在236张VIST图像的测试机上敏感性、准确性和【hé】特异性分别达到88%、93%和97%,对临床肠镜的诊疗应用有了很大提升。
开立内镜同时构建了大型内镜图谱数据库,其中目前包含数千例经过脱敏【mǐn】处【chù】理的视频样本及病理结果,样本量还在不断扩增中,数据库的建立将会进一步优化相关智能技术,帮助临床医生高效完成临床工作,搜集的数据同时也将对临床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更多精准资料,推动国家消化道疾病相【xiàng】关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在临床测试中,开立息肉智能检测技术有效弥补了当下消化内镜筛查中质量控制的技术难点,帮助【zhù】解决消化道病变筛查中“查不全”与“查不准”的问题,在为临床医生减负的同时能够大幅度提高早癌的检出率,无论是在培训和实操中,开立内镜的智能息肉检测【cè】技术都有广【guǎng】阔的应用空间。
根据《中国大肠癌流行病学及预防和筛查白皮书》指出,结直肠癌如能早期诊断,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早期结直肠癌的 5 年生存率超过 90.0%,肠息肉的诊疗效率提高,将【jiāng】会进一步降低我国肠癌发病率及改善治疗预后情况,随着相关【guān】技术产品【pǐn】的推陈出新和国产企业的助力,我国消化道癌症诊疗将踏入新的时代。